2005年12月2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版:写真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温州品牌:创新和维权的语言
本报记者 朱乔夫

  “毋庸置疑,温州人是中国最优秀的群体之一——不管他们曾经或现在走过多少弯路。”这是一位媒体从业人员采访了数个温州商人后的感慨,言简意赅。
  不错,正是这样一个群体,没有任何政策、区位、资源优势,却在短短20年的艰难摸索中创造了许多像“正泰”、“德力西”、“康奈”、“红蜻蜓”这样优秀的民族品牌,成就了享誉中外的“温州模式”、“新温州模式”。
  也正是这个总人口不过700万的地级城市,涌现出了25个中国名牌、12个中国驰名商标、65个国家免检产品、272个浙江名牌和著名商标,27张“国字号金名片”……
  “温州人是如何进行品牌创新和保护的?”带着这样的疑问,记者开始了温州之行……

    模仿到创造——财富滚滚而来
  “这没有什么可以避讳的,我可以告诉你,温州品牌确实是从模仿起步的。”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、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对温州企业从仿制起步,一直到品牌国际化的整个过程,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和了解。
  模仿几乎遍及温州各行业的初始阶段,譬如皮鞋仿意大利,服装仿法国,打火机仿日本等等。这些模仿既培养了企业的经验,也为各行业自主创立品牌积累了最初的资本。
  周德文讲了温州大隆机器有限公司创造鞋机(制鞋机器)著名品牌——“大隆”的故事。
  上世纪90年代初,温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皮鞋生产基地,但温州鞋厂用的鞋机,几乎都是从台湾和意大利进口的,进口成本相当高,服务又不及时。精明的“大隆”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。作为后发企业,他们选择了“模仿”战略。
  “大隆”瞄准的第一个目标,是当时在温州鞋机市场占九成左右的台湾鞋机。
  1994年,“大隆”从台湾进口了一批鞋机配件。仅3个月时间,“大隆”便仿制出了自己的前后帮机,各项技术指标几乎与台湾产品持平。此举引起了台湾人的重视,很快便有台湾鞋机企业主动要求与“大隆”合作。在两年的合作期内,“大隆”学到了关于鞋机的生产设计技术、关键的生产工艺及市场需求规律等经验,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利润。

  制假到打假——关键在于树立品牌
  也许读者还记得,1987年8月8日发生在杭州武林广场上的一件事——愤怒的杭州人点起大火,将5000多双温州产的假冒劣质鞋葬身火海。
  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对此记忆犹新。1987年,一名消费者在武汉买的“一日鞋”,引发了全国商业系统的打假行动。随着整顿深入,制鞋基地温州的假冒伪劣鞋成为“千夫所指”,于是便有了杭州人怒烧温州鞋的一幕。虽然后来查实,当初那名消费者买的鞋不是温州产的,但1990年,原轻工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,还是将温州产皮鞋列为重点整治对象。
  但王振滔说的另一件事中的鞋,却的确是温州造的。
  1989年,一名东北女青年给未婚夫买了一双温州皮鞋,打算婚礼上穿。可喜宴上,新郎的皮鞋开帮了,一看,原来里面塞的全是马粪纸。新婚夫妇气愤地把破鞋寄给了当时的温州市长,还附上了几个字:温州人拿这种劣质皮鞋坑人,当市长的脸红不红?
  “我是温州人,到现在,每次提起这件事我都会脸红,我想当时的市长一定也脸红了。”王振滔说。
  但是脸红不是办法,历史在相隔12年后出现了轮回。这次,温州人成了胜利者——杭州的武林广场又燃起了一把火,烧的也是假冒伪劣的鞋子,但这次点火的人是王振滔。当时的《经济日报》报道说:“12年前一把火,烧温州人的劣质鞋;12年后的火一把,温州人烧仿冒温州鞋的劣质鞋。”
  “为了这一把火,我付出了长达12年的努力啊!”1997年至1998年,武汉、安庆、公安、高密、临沂、泰安等地相继发现假冒奥康鞋。王振滔派出的人在山东打假两个月,发现高密碾头村生产“奥康鞋”已成相当规模——10家企业中,1家做商标,3家做包装,6家做鞋,配套成龙。其他地方也出现了“×奥康”、“奥×康”、“奥康×”等近似商标。
  “奥康”人愤怒了,温州人愤怒了,他们要火烧假冒温州鞋。工作人员问王振滔:“火烧地点在哪里?”王振滔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杭州武林广场,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!”
  经历了假冒伪劣的切肤之痛,温州人将目光紧紧地盯在了品牌兴业上。
  2001年,我国首次开评“中国名牌产品”,温州与中国名牌擦肩而过。
  2002年,机会再度来临,酝酿多年的创牌冲动终于迎来“开门红”,温州的奥康、康奈、红蜻蜓和康泉4家企业的4种产品荣获“中国名牌产品”称号。
  作为国内产品质量的最高标准,上榜“中国名牌”得凭实力。申请评选的产品不仅质量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,而且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均要居行业前列。难怪国家有关部局对温州投来热切关注的目光,因为像温州这样一下子捧回4个“中国名牌”,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。尤其是皮鞋业,全国7个“中国名牌”中温州就占了4个。
  “梦想一朝实现,追梦的冲动却永无止境。”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,此后,名牌战略开始在温州更多的企业里实施。
  2003年,庄吉、报喜鸟、法派、美特斯·邦威、正泰、德力西、天正,温州的7家企业拿下了11个“中国名牌”;2004年,高邦衬衫入围“中国名牌”,法派捧回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。今年,温州迎来了品牌“丰收年”,市政府对品牌的扶持力度再度强化——力争通过3年努力,使“中国名牌”、“中国驰名商标”达到40个以上。
  今年,温州企业捧回了13个“中国名牌”,成为历年来上榜品牌最多的一次。除了红蜻蜓、康奈、奥康和康泉4家“元老”是复评中蝉联的,其余9家都是新生力量。温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拥有品牌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之一。

  创牌到维权——品牌保护任重道远
  但是,随着温州企业的知名品牌越来越多,如影随形的知识产权纠纷也越来越多,尤其是随着商标注册量的上升,商标纠纷案也不断增多。如何维权打假,如何避免纠纷,成为温州企业日益突出的问题。
  温州燎原知识产权事务所总经理金韬,以其专业的角度表达了他的担忧。他认为,商标纠纷案大增,从好的角度来看,反映了温州企业品牌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高,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、质量竞争走向品牌竞争,但同时也暴露了温州企业在开拓创新时的不足之处。
  金韬向记者透露了发生在温州企业“康芙娅”和美国企业“强生”间的商标纠纷案。
  1996年9月,浙江瑞安康芙娅保健用品有限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“康芙娅”商标(英文商标为“CAREFUL”),专门生产妇女卫生用品。1997年5月,商标局对“康芙娅”商标注册申请进行了公告。
  1997年6月,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康芙娅公司意外收到一份来自美国“强生”公司的厚达一寸的公函,声称“康芙娅”的英文商标与“强生”在妇女保健用品上已注册的英文商标“CAREFREE”的构成、呼叫及含义均相似。“强生”以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为由,通过北京一商标事务所向商标局提出异议。
  1999年7月1日,商标局初审裁定,“康芙娅”的“CAREFUL”与“强生”的“CAREFREE”有明显区别,准许注册。第一回合“康芙娅”取胜。
 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。
  1999年7月19日,不服商标局裁定的“强生”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,并向“康芙娅”公司发来厚达3寸的公函,声称自己的“CAREFREE”商标为世界知名品牌,已在110多个国家注册,“康芙娅”有商标侵权嫌疑。
  这给“康芙娅”出了个大难题。此时,“康芙娅”产品已经在浙江市场上热销。由于市场扩张和本身规模还相对较小,“康芙娅”的资金出现了问题,一旦卷入这种马拉松式的“官司”,企业就再也没有精力对付生产和市场了。而且,由于商标纠纷,“康芙娅”的声誉也将面临滑坡的风险。
  一方面,有人善意地向“康芙娅”董事长张永顺提出,千万不要和美国人打知识产权官司,“与这样的巨头打官司,赢了也要被拖垮”。另一方面,“强生”也与“康芙娅”接洽,要他们贴“强生”的牌子生产。
  “康芙娅”曾经动摇过,但最终没有屈服,也没有听从“千万别和美国人斗知识产权”的劝告。张永顺把仅有的一辆本田摩托车卖掉后,开始了跟这个国际巨头的争斗——“康芙娅”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了答辩书。
  但这一等又是3年。2003年5月7日,商标评审委员会终审裁定,“强生”公司所提异议复审理由不成立,对“康芙娅”公司的商标予以核准注册。“康芙娅”再度取得胜利。
  然而,“强生”还是不服,并于当年6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,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告上了法庭。12月23日,北京一中院对此案做出判决,美国“强生”公司败诉。这意味着,在这场与跨国巨头长达6年的“商标争夺战”中,温州的民营企业依法获得了自己的商标权。
  目前,温州民企与国外企业的商标纠纷大小案件已有千余件,其中与世界企业巨头的商标官司也屡见不鲜,约占30%,给温州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。不断发生的商标“抢注”及商标纠纷事件,也不断提醒温州企业要增强“商标意识”和注重“商标保护”。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增强了商标意识,把商标视为企业文化、企业精神、企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自己的产品早注册、多注册,努力争创驰名商标。
  从创立品牌到保护品牌,再把自己的品牌变成名牌,温州人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模式。